聊斋故事到了第五集叫《瞳中人》,到了这一集蒲松龄的聊斋故事才渐入佳境,有点意思起来。
这个故事直到今天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。小时候常说偷窥私隐,要长针眼,又说孟子都说“食色性也”人之常情,很多人就拿圣人的话来当自己无耻下流的挡箭牌。
(相关资料图)
殊不知不读书,道听途说这种没有文化的行径,实在可悲又可笑。孟子从来没有说过“食色性也”这句话,相反孟子非常反对这句话,这话是一个叫告子的人说的。
告子到底何许人也?关于告子有不同的说法。说法一:告子是东周战国时思想家,法家人物,曾受教于墨子,有口才,讲仁义。由于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,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《孟子·告子》中。
他对“食色性也”的理解是,人性和水一样,“水无分于东西”,性也“无分于善不善”。更接近一种动物的本性。虽然这个提议没有什么问题。
但是孟子则认为,人之所以为人,就是应该有所区别于动物。更主张有所约束和自律,他不否认这种本初的观点,但是更升华出对人性的考验。
而很多人却把书对歪,甚至根本没有读,吃别人的咀嚼,而蒲松龄显然对这样的人也是看不起的。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。
在明朝长安城有个叫方栋的才子,觉得自己不仅有才而且风流,但是品性却不太好,为人比较轻佻好色。虽然家中有娇妻,却还对其他妇女垂涎欲滴。经常在路上打望,当然,古代女子随便出行的情况不多。他专挑一些时令节气,倒不是他重视传统文化,是因为这个时候,才有一些女子有可能出门,并且人数较多。
如果遇到了,有几分姿色的,他就要尾随其后,非常油腻的进行挑逗。虽然大多数女子对他厌恶又无奈,毕竟很多女的还是比较避讳和害怕的。
这一天,遇到清明节前后,很多人出门祭祀,他也跑去,倒不是为了祭拜祖宗,是想看看有没有女子出行,正在乡间小路行走,看见前方来了一辆香车宝马,这在古代就是大户人家,而且这种装扮必定是小姐或者某人娘子出行,旁边还有一个丫鬟另外骑着小车而来,那个车窗可能有些闷,又或者车中人想看沿途风景,于是就卷起了车帘子。
这一下,不仅她可以看到车外,车外的人也可以看到里面。正中这个登徒子的下怀,这不看不打紧,一看好像丢了魂了一样,方栋自以为是见识过不少女子,像这样雍容华贵,又超凡脱俗的女子,还是第一次看到。
于是就骑着他的小毛驴,一路尾随,忽前忽后,拼命打望。这个时候帘子里的女的被追冒火了,大声呵斥:“那个没有脸皮的人,光天化日之下,居然跑来窥探良家妇女。”
这时候她丫鬟下马怒道:“哪来的泼皮无赖,这是这是芙蓉城里七郎的新娘回娘家,不是一个乡下女子,随便让这种无赖偷看的。”说完上车,只见那马儿突然加速,扬尘四起,仿佛起来一阵烟雾,把这个方栋搞得灰头土脸,眼睛都睁不开。
过了许久才停歇,方栋感觉眼睛不舒服,再看那车没有了影踪。色心不死,还在想入非非,可是眼睛却莫名其妙的不舒服,回家请人扒开眼睑一看,眼球上生出了一层薄膜。过了一宿,越发严重,眼泪不止地簌簌流下来。白色的翳膜渐渐大起来,又过了几天,就像个铜钱那么厚。比得了白内障还恼火。
最后他就双目失明了,别说看其他美女了,自己老婆都看不见了。真是活该报应。现在他才开始后悔自己曾经的荒唐行为。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去,找医生不行了,就通过一些佛教的经书诵读来忏悔。
就这样过了一年多,虽然双目看不见,心中倒是没有了什么杂念和欲望了。这一日居然听到一种细微的声音,好像是自己眼睛里发出来的。只听得一个声音说:“这里太黑了,不舒服。”另外一个声音说:“我们一起出去耍会,透透气。”就觉得自己鼻子里有东西爬出来。一会又回来了。
一个声音说:“没啥耍的,他花园里的兰花都死了。”于是方栋问自己老婆,家里的兰花是不是没有打理,已经死了。老婆大惊,说你怎么知道呢?不是瞎了吗?
方栋不说话,才知道自己的眼睛住了两个小精灵。时间一久,两个小精灵打算住在一起,一个把一个眼睛里的薄模刺破,果然搬到另一只眼睛,方栋突然一只可以看见了。他很高兴,虽然只有一只眼睛复明,却比两只更清楚,而且心中的歪念头也没有了。自这以后,他对自己的行为,就更检点约束了,乡亲们都称赞他的品德好。
经过这次打击,虽然瞎了一只眼睛,却让自己的品性得到了改造,也算是一大幸运之事,不然继续这样胡闹下去,早晚不仅是眼睛瞎了,怕命都要没有。
蒲松龄写了这样的故事,虽然是神话却很有寓言的哲理性,他还说,曾经有年龄大的人为老不尊,也贪花好色,结果跟一群狐朋狗友一同游玩,见一女子去追逐,发现居然是自己的儿媳妇,实在羞愧不已,轻薄之人,必备世俗唾弃,做人还说要有道德底线, 好色有度,纳之以礼,清心节欲,坐怀不乱最为高。千万别把下流当风流,那真是无耻之徒了。